“竹纤维中含有竹琨,具有抗菌、抑菌的特性,柔韧性好,可广泛应用于绿色包装、床垫、汽车内饰等诸多领域。”3月6日,在四川兴竹生物基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展台前,该公司项目总负责人孟帅正逐一介绍着产品的特性。
作为大竹县在竹原纤维新材料领域招引破冰的重点企业,如今,四川兴竹生物基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与卫星工厂已完成建设,主要产品为竹原长纤维、竹麻纤维、竹绒纤维、竹缠绕管道材料等衍生产品,这不仅标志着大竹县竹纤维、竹缠绕、竹浆纸“三竹鼎立”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正加速构建,更是大竹县聚力招大引强,开拓民营经济发展新赛道的精彩写照。
从传统制造业的“智转数改”到竹麻产业的“华丽蜕变”,从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加速崛起到新材料领域的创新突破……近年来,大竹县立足资源禀赋、发展定位、产业基础,深入推进工业强县战略,推动制造业突破性崛起,全力抓牢抓实企业服务、项目建设、主体培育、产销对接等工作,努力以政府的服务效率换取企业的发展效益,持续推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奋力开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优化布局
从单一发展迈向集聚成势
在位于大竹县经开区的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区,数座标准化厂房在道路两旁一字排开,达州天宝锦湖电子有限公司坐落其间。
“企业集研发、销售、制造为一体,专注于生产专业电源充电器。受益于区位优势与此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开年至今,企业生产情况良好,1、2月订单量均超过预期。”该企业负责人罗力告诉记者。
在实现产值不断向高的同时,天宝锦湖还发挥起“链长级”企业的带动作用。自2019年9月该企业正式投产以来,其相关配套企业陆续入驻投产,如今,一个以天宝锦湖为中心的电源充电器产业集群已初显轮廓。
达州天宝锦湖电子有限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离不开大竹县融入成渝深耕“配角经济”的战略定位。而结合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化布局、形成产业集群,正是大竹县一步一步蹚出来的民营经济发展之路。
近年来,大竹县与重庆鱼复工业园区、创新经济走廊园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成都市成华区联手发展壮大“成华—大竹总部经济”飞地园区,做优产业定位,着力打造县域民营经济“双引擎”。
借助OPPO公司在重庆渝北建设西南制造中心的有利契机,大竹县还顺利建成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并与大竹县经开区“两区合一”。借着产业互补发展的契机,园区的人数从刚成立时的五千余人发展至一万三千余人,企业数量也完成“翻倍”增长,主导产业已逐步转型为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为核心的“2+3+N”重点产业集群,为进一步发挥承接重庆地区产业转移、促进渝北达州合作的“桥头堡”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大竹县正持续深化区域协同发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布局,开展园区拓展提质行动,构建以大竹经开区为核心,以石河、庙坝、月华、柏林、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等协同发展的“一区五园”布局,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要素保障水平,持续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引来“源头活水”。
聚焦特色
以资源禀赋转化发展胜势
“公司现在有醪糟、糯米粉、速冻汤圆等数十个品种,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多个国家。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壮大,公司还增添了不少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设备,产品产出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站在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外,谈及企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东柳醪糟董事长唐祥华成竹在胸,信心十足。
乘着大竹县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东风,近年来,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围绕糯稻精深加工,在保留醪糟的原汁原味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科技含量,以“发展二产、带动一产、促进三产”的思路,公司围绕多元融合,整合醪糟加工核心园区、玉皇庙名胜文化古迹等地,打造东柳醪糟工业旅游景区。同时,通过糯稻基地带动附近村民种植糯稻,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种植,既满足企业生产的原材料需求,提高企业效益,又增加农民的收入。
如今,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拥有了成熟的品牌、市场、团队、技术。目前,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同时,该公司正持续开拓新市场,尝试与行业内其他企业形成产业链集群,形成良性发展。
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是大竹县立足优势资源、发展民营经济的缩影。
近年来,大竹县以糯稻、苎麻、白茶、竹、香椿、小龙虾“六张名片”为重点,聚合资源禀赋优势,加强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引导民营企业以特色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培育龙头加工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生产能力强、辐射带动力大、市场影响力大等优势,通过四川东柳醪糟、亚缇纺织、四川兴竹生物基新材料等一批民营企业带动,建成集生产、加工、销售、研发、旅游、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
结合优势特色领域的发展特点,大竹县还将聚焦自动化、智能化、单机多功能生产及检测设备研发与应用推广,强化生产过程数据采集与分析,建立数字化仓储和物流配送体系,利用相关技术实现供应链优化和全流程溯源,提升产品品质和安全性,将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政策护航
用普惠扶持兼顾精准施策
记者从大竹县民营经济服务中心了解到,近年来,大竹县打出一套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精准对接国家及省级产业政策,助企降本增效。
大竹县搭建起产学研深度融合桥梁,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协同创新,支持企业建设创新平台,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建立起企业交流平台,促进经验分享与合作共赢,通过展会推介、供需对接等方式,有效拓宽企业销售渠道。
大竹县坚持“育大与扶小”并重的企业培育原则,精心打造企业孵化器,实行5年免费拎包入住,设立种子资金,解决企业初创时期资金紧张问题;以全流程保姆级贴心赋能服务,助力企业发展;运用“互联网+新媒体”的创新运营模式,进一步扩大孵化器、在孵企业的市场影响,激发发展动力。
除政策性优惠外,大竹县还以“项目秘书”“企业秘书”的形式,从项目签约到落地投产,为企业“量身定制”帮扶措施。
“我们为每家企业都配有‘企业秘书’,作为沟通桥梁,从项目签约到落地投产,全面推行帮办、代办、协办服务。同时,企业秘书会及时沟通了解企业诉求,梳理、解决发展‘肠梗阻’问题,结合现场办公制度,切除企业痛点,帮助企业安心发展。此外,我们还成立了代办中心,负责做好为企招工、要素保障、营商环境等工作。”大竹经开区管委会工作人员介绍,为全面实行个体户和企业注册登记“零成本、零见面、一件事一次办”集成化制度,大竹县还建设综合服务平台,构建一站式综合服务体系,建立企业诉求限时办结制度。(兰楯 程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