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群众对卫生健康事业的要求水涨船高,在“家门口”享受更优质的医疗资源和服务成为人们的迫切期盼。
为了回应民意、解决民忧,达川区以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目标,加快推动医疗卫生能力现代化建设,全力改善医疗服务环境、选优配强人才队伍,持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更加满意的卫生健康服务。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较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重症不出市”。
改善医疗服务环境
医疗资源从“有”到“优”
公立医院一直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标杆”。作为一家三级甲等公立医院,位于达川区的达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医疗水平建设备受关注。该院始建于1959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急救、健康管理、医养结合于一体的地区综合医院。
2022年起,重医附一院派出各专业领域的医学博士团队,到达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为期5年的全脱产对口帮扶。该院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开展学科联盟合作,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从胸外学科人才培养、技术发展、临床科研等方面对医院提供支持,并提供胸外学科远程会诊、联合门诊、联合查房、在线诊断、双向转诊等协同诊疗服务。邀请华西医院骨科专家担任骨科学术主任,每月到院坐诊、手术,为达川区老百姓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诊疗服务。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教授长年入驻达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开展诊疗服务,带动全院医疗水平快速提升……
随着医疗服务水平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群众愿意选择达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近就医。近3年,该院的门诊患者、住院患者数量猛增。为满足广大患者的就医需求,达川区卫健局多措并举推动该院6号楼的建设。
日前,达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6号新外科大楼正式启用,大楼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地上19层,地下2层,新增床位500张、车位120个,设有18个住院病区。此外,楼顶还设有停机坪,可承受8吨重的直升机停靠、起飞,打通了达川区与川渝各地医疗机构的“空中绿色通道”,极大缩短了急危重症患者的转运救治时长。
高精尖医疗设备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更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动能”。近年来,达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不断升级和购置一系列大型医疗设备1000余台(件),设备的更新带动了技术的跃升,为临床、医技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为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仅如此,达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紧紧围绕“三医”教育,推广“一站式服务”“互联网+医疗服务”“一次挂号,三天有效”“医保无感支付”等便民惠民服务模式,患者就医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今年初,达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试点推行“床旁出入院结算”服务模式,将原本需要在窗口办理的手续直接搬到了患者的病床旁。目前,该院的肝胆外科、神经外科、肾病内科、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已率先推行“一站式床旁出入院结算”服务模式,至今已为350余名患者提供“一站式床旁出入院结算”服务,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路。
选优配强人才队伍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近年来,达川区坚持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标创建活动为抓手,优化乡村医疗机构均衡布局,着力选优配强人才队伍,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切实织牢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
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达川区通过公招、三支一扶、定向引进等方式,充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专业技术队伍,3年来外招内引专业技术人才120人充实到基层。同时,采取国培项目、全科医师转岗培训、专题培训和进修学习等方式,累计培训临床医生3333人、护士852人、乡村医生417人,获得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合格证348人。
为解决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出台《达川区乡村医生退出保障补助实施方案》,为1118名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拨付364.49万元补助资金,有效解决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障问题,畅通乡村医生退出渠道,稳定乡村医生卫生队伍。
目前,达川区1家基层医疗机构创成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4家基层医疗机构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3家基层医疗机构创成“社区医院”,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针灸理疗科创成“四川省基层临床特色科室”。
此外,2023年7月以来,达川区持续推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不断深化医疗联合体建设,落实区级公立医院对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坐诊、会诊、疑难病例讨论等7项驻点帮扶和进修培训、巡回医疗2项延伸服务,将医疗服务窗口延伸至村组,有效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延伸,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罗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