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08810390--2023-0117 | 分 类: | 人大建议政协提案 | ||
责任部门: | 达州市林业局 | 发文日期: | 2023-08-24 15:13:20 | ||
标 题: | 关于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第052号提案办理情况(A)的函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常年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我局高度重视第052号提案的办理工作,将国有林场后续改革作为落实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重点内容,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第一时间组织相关科室(单位)进行专题讨论,第一时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发展对策,第一时间组建考察小组赴广西、福建学习先进经验,切实把心思放在国有林场管理上、精力放在森林培育经营上、时间放在高质量发展上,着力推动达州国有林场高效率改革、高质量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主体改革情况。2017年,我市立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建设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国家储备林的重要基地的精准定位,将全市19个国有林场全部确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解决了林场职工基本工资和“五险一金”,国有林场主体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取得明显成效。
(二)人员队伍情况。截止目前,全市国有林场共核定事业编制总数619名,现有在职职工582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68人,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43人,40岁及以下共55人,国有林场职工老龄化严重,另有临聘人员58人。
(三)森林资源情况。主体改革后,全市现有国有林场19个,其中欠发达国有林场13个,国有林场内有苗圃2个(达川区雷音铺国有林场和渠县国有林场),管护面积47084.04公顷(其中林地46935.99公顷,耕地91.69公顷,建设用地42.96公顷,未利用地13.4公顷)。现有管护站点100个,其中标准化管护站点24个。利用国有林场富集的森林资源,全市已建立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森林公园4个,试点建设全国森林康养基地1个,划定国家储备林基地20万亩,开江县国有林场、宣汉县五马归槽林场荣获“全国十佳国有林场”。
二、工作推进情况
(一)“走出去”学经验。为扎实推动达州国有林场高质量发展“焕新出发、闯出新路”,5月9—10日,我局组织全市林业系统相关人员到福建三明市学习考察国有林场创新发展情况,先后参观了沙县区俞邦村、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官庄国有林场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区、杉木大径材基地、场外合作造林、林场改革建设等情况,分别与三明市林业局、尤溪县林业局进行了座谈交流,考察结束后形成了《达州林业产业实现千亿目标的思考——学习考察广西、福建林业产业发展的情况汇报》,并呈报市委、市政府领导审阅且获得隆东副书记、张杰副市长的肯定性批示。
(二)“沉下心”思出路。为创新解决国有林场公益属性与经济属性、现行事业单位管理制度与国有林场生产经营发展之间的矛盾,全面释放国有林场强大的内生发展动力,形成我市国有林场管理机制改革经验,推动国有林场在服务“双碳”战略、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中更好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5月24日,我局组织召开了全市国有林场高质量创新发展大会,各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有关负责同志、19个国有林场场长齐聚市委党校、共话林场发展,会议系统梳理了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渊源,并以“时间线”为轴,总结回顾了我市国有林场的艰辛发展历程,同时结合达州市情林情,创新提出探索国有林场生产经营管理机制、人事管理机制、薪酬管理机制等3条发展路径。
(三)“向上跑”争项目。2021年以来,我市共向上争取到欠发达国有林场巩固提升项目15个、资金1759万元(其中达川区2个、198万元,万源市2个、254万元,宣汉县4个、481万元,开江县3个、418万元,大竹县3个、297万元,渠县1个、111万元),其中2021年8个国有林场共860万元,2022年4个国有林场共518万元,2023年共3个国有林场(到今年7月份)共381万元,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新建管护用房、修建林区道路、开展珍贵树种造林和漆树培养等。与此同时,我市结合“交通建设三年大会战”,将连通国有林区、国有林场场站连接点及林地经济节点道路纳入公路网规划,采用交通行业公路标准进行施工建设,“十三五”期间共改扩建国有林场林下经济节点道路102.4公里,“十四五”期间共规划建设森林防灭火专用道路43.5公里,建设标准按照《四川省林区专用防火道路技术指南(试行)》执行,目前部分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部分项目已启动建设。
三、下步努力方向
我市国有林场改革立足森林资源保护,是以传统的森林经营为核心的发展之路,多以国有林场自身发展为前提,未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需要去谋划国有林场的发展,特别是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国有林场的资金、技术、管理、人才优势,带动周边村社实现生态振兴和产业振兴,积极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走融合发展新路,着力培育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坚持“规划引领”为林场导向。我市国有林场在搞好森林资源培育保护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利用和永续利用的原则,持续开展国家储备林建设、森林资源经营利用,组织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推广、试点示范、生态文化、科普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在生态建设中的先锋作用。各县(市、区)根据国有林场生态区位、资源禀赋、生态建设需要等因素,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和任务,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积极创新经营管理体制,组织编制国有林场发展规划。全面完成20万亩国家储备林建设任务,培育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基地。抢抓国家建设“天府粮仓”的机遇,积极引导当地村社发展林下经济,种植道地药材和食用菌,林下养殖畜禽。深入挖掘非木质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科学合理规划,支持有实力的工商资本参与国有林场建设,盘活林场闲置管理和生产用房,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绿色生态产业,大力支持黑宝山、五马归槽、峨城竹海、五峰山公园、賨人谷景区升级改造并争创AAAA景区。
(二)坚持“特色发展”为林场贴签。加强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按照多功能、近自然、健康可持续经营原则,科学编制实施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调整优化森林结构,鼓励对国有林场范围内各类自然保护地外的人工商品林尤其是成熟林、过熟林、低产低效林进行改造提质,加快建设以工业原料林、大径级用材林为主的国家储备林基地。着力提升公益林建设水平,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生态功能。推动林场种苗融合发展,加强林木良种壮苗培育推广应用,鼓励具备条件的国有林场开展良种选育和保障性苗圃、良种基地、采种基地、种质资源库建设。支持达川区雷音铺林场加强油茶良种选育,建设保障性苗圃150亩,建立油茶种质资源库200亩。推动达川区铁山国有林场国家森林经营试点,总结提炼可复制经验,建立森林经营试点示范基地。支持宣汉县峨城山林场改造1500亩油茶基地。支持达川区西山林场、大竹县红旗林场选育祯楠、润楠等珍贵树种,大竹县五峰山林场、万源市黑宝山林场开展红豆杉选育。充分利用国有林场及周边丰富森林资源开展林木良种培育,满足不断扩大的国家储备林建设需要。
(三)坚持“场村融合”为林场增效。创新体制机制,参与集体林经营管理,通过赎买公益林扩大国有林场管护面积,确保木材安全和生态安全。将国有林场森林防灭火纳入辖区统一管控,与周边乡村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切实筑牢生态屏障。深入推进“走进森林活动”,让更多人关注森林、保护森林。搞好森林管护站点建设,从一开始就要将管护站点建设成为科普宣传站,成为走进森林活动的宣传阵地。鼓励开展走进自然、研学实践等生态文化教育活动,不断丰富自然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把国有林场建设成为集森林教学、森林科普、森林体验为一体的森林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平台。发挥国有林场在生态建设中的技术、资金、管理优势,结合全市上下开展的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培育公益性种苗基地,广泛参与低产低效林改造,合作开展森林经营,开展木材收储,提高集体林规模化经营水平,走出一条国有林场与村社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绿色发展之路。
(四)坚持“机制创新”为林场赋能。一是创新生产经营管理机制。聚焦公益一类国有林场事业生产活动受限问题,支持公益一类国有林场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开展苗木培育、森林培育以及其他资源利用等公益事业生产活动,实行收支两条线;探索国有林场在法律法规核定的经营活动范围内,组建事业单位出资企业(包括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国有参股平台公司),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以管资产管资本为主,指导企业建立健全绩效管理机制;创新国有林场经营性活动的载体方式,积极探索推行“林票制”“碳票制”试点工作。二是创新人事管理机制。聚焦国有林场职工队伍年龄老化和专业技术人员匮乏问题,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按规定利用空编补充所需人员,深入研究人员结构优化调整办法,有序推动国有林场工作力量新老交替,新进人员应以林业相关专业人才为主,原则上林业相关专业人员招录比例不低于70%;聚焦国有林场缺乏内部竞争机制问题,鼓励国有林场内设的管理部门、经营机构实行全员竞聘上岗,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管理,积极探索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聚焦国有林场考核评价机制缺失或不健全问题,坚持分类分级考核评价,合理设置评价标准。三是创新薪酬管理机制。聚焦国有林场绩效工资调节机制缺失的问题,依据年度考核评价结果,结合国有林场所在地现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政策,核增或者核减林场当年绩效工资总量即公益一类国有林场根据当年事业收入完成情况核增或者核减绩效工资;聚焦国有林场领导班子成员薪酬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问题,探索完善国有林场实行领导班子成员年薪制,年薪单独核定实行台账管理,不占用绩效工资总量,班子成员的薪酬水平与单位资产保值增值、债务情况以及年度考核结果挂钩,同时领导班子成员的薪酬水平与本单位干部职工薪酬水平保持合理关系;聚焦国有林场内部分配机制不完善问题,探索国有林场在核定的薪酬总量内自主分配的多种方式。自主分配设立的薪酬项目应体现林业行业特点、劳动特点和岗位价值,充分发挥各项目的保障和激励作用。